以创业者为中心 为创业者创造价值
通知公告 首页 >通知公告
2025年北京市未来产业发展专场新闻发布会多次点名量子,提到加快培育和繁荣北京量子产业生态

    3月2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2025年北京市未来产业发展专场。

其中多次提及量子,包括:在未来信息领域,支持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量子器件与材料等领域重大产品创新;持续推动量子孵化器、产业园、联盟建设,进一步加速量子企业集聚,加快培育和繁荣北京量子产业生态;海淀区在量子信息领域建成全国首家量子孵化器和全市首个量子产业园……

与“量子”有关的部分内容,原文如下。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顾瑾栩:

    未来产业是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变迁中最活跃的力量。2023年9月发布《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系统布局了具体方向和实施路径。一年多来,在全市相关部门、各区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产业发展态势逐步清晰,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不断涌现。
……

    我们绘制未来产业实景画卷。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天工”为全球首个实现连续攀登大高差阶梯的人形机器人,全球首个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在京发布,我国首款干细胞治疗药品艾米迈托赛注射液获批上市,北京量子院团队创百公里量子直接通信速率世界纪录,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完成国内民企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测试里程突破5000万公里大关,3735辆氢能车辆逐步构建绿色运输动脉。

    2025年,我们将围绕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等六大领域实施110项工作要点,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标志性成果、强化应用场景创新,推动未来产业发展进入全面提速阶段。
    在未来信息领域,推进人工智能原始创新策源地建设,推动在多模态、具身智能、世界模型等领域取得创新突破,开展类脑计算、光电计算等颠覆性技术路线布局。推动人工智能在多个场景应用,赋能新型工业化。推进国家人工智能先导区建设,打造海淀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标准建设北京6G实验室,率先推动6G关键技术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和应急通信等领域应用,高水平举办全球6G发展大会。支持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量子器件与材料等领域重大产品创新。持续推动8英寸和12英寸硅光量产线建设。建设元宇宙地标式应用场景,打造光场平台、动作捕捉、科幻专利池等10个公共服务平台。
……
    未来产业是前沿技术驱动、具有广泛市场前景的产业,既需要原始创新技术的突破,也需要市场的牵引、验证。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我们理解,发展未来产业,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引导产业要素全面参与创新过程。从双链融合的角度,我市在不同领域建设不同类型的产业创新平台,解决好从“科学”“技术”到“产品”的转化,这是我们推动未来产业技术成熟度由低走高、产业竞争力由弱到强的重要举措。
    在未来产业技术成熟度比较低的领域,我市联合北京多家顶尖学术单位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势资源,共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搭建综合性实验和研发平台。比如在量子和脑机接口领域,我市成立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和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瞄准世界前沿和国家战略急需,汇聚全球顶尖人才和优秀科研团队,开展科技攻关,推动产出存储时间破国际记录的多模态长寿命光声量子存储器、“北脑一号”、“北脑二号”智能脑机系统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李志磊:
    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我们积极推动本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
    二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备案上线大模型105款、约占全国四成,2024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成立全国首家量子科技孵化器;“长安链”在国家战略中作用更加凸显。医药健康领域,推动出台第三轮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促进创新医药发展的“32条”措施等政策,创新医疗器械和三类AI医疗产品获批上市数量居全国第一,医药健康产业总规模达到1.06万亿元,成为全国首个过万亿的城市。商业航天领域,出台创新发展行动方案,设立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创新中心,启动建设“火箭大街”。出台加快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政策,打造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
……
    结合市经信局刚刚介绍的2025年未来产业工作要求,下一步我委将与各部门、各区协同,全力做好相关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工作。
……
    三是市区协同搭好创新平台、做好产业配套。持续建设国家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打造海淀人工智能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持续推动量子孵化器、产业园、联盟建设,进一步加速量子企业集聚,加快培育和繁荣北京量子产业生态。会同相关重点区加强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建成一批高水平产业园区和标准厂房,充分发挥平台和孵化器的培育服务作用。加快开展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关键技术研发,推进重点型号液体火箭研制,推动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级平台;同时,支持星辰未来空间技术研究院建设,前瞻开展算力卫星关键技术攻关和组网研究。布局打造北京高端科学仪器技术创新中心,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标志性高端科学仪器整机和零部件攻关、国产仪器验评推广。
……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

    当前,海淀区正在建设“1+X+1”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X”就包含未来产业。这里的“X”代表着海淀区在未来产业发展上不规定数量、不限制方向、不封闭思路,全力为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提供最为广阔的成长空间。

    从发展现状看,海淀区未来产业呈现出“赛道全、布局早、活力强”三大特点。目前海淀区在未来产业六大领域均有布局,涵盖通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商业航天、量子信息等多个细分方向,并衍生出AI for Science、AI+医药等融合业态。其中,人工智能领域,海淀区已形成全栈产业链布局,备案大模型76款、占全市七成,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在具身智能领域集聚企业数量占全市40%;商业航天领域在轨运营卫星近百颗,占全国近三分之一;量子信息领域建成全国首家量子孵化器和全市首个量子产业园。可以说,海淀的未来产业正展现出聚链成群、集群成势之态。

    为持续推动未来产业蓬勃发展,海淀区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锚定创新源头。全力服务驻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智源研究院、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量子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校院所、科技领军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海淀区与清华、北大等7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人工智能为引领,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产业促进等合作。实施概念验证支持计划,联合高校院所成立概念验证中心,截至目前累计立项188个,落地企业37家。同时,积极申建全国高校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打造成果转移转化一站式集成平台。

……

参考链接

[1]https://mp.weixin.qq.com/s/lMr9BkzXrMMn8pfKOfpxLw

[2]https://mp.weixin.qq.com/s/SoOMBh-0SW-oLgnffDB0jw

[3]https://mp.weixin.qq.com/s/XKIeQiQ7-kSobAI33tXU3w


信息来源:光子盒微信公众号